第61章 反阉宦(2 / 4)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633 字 2个月前

所以,权衡利弊,黄军判也只能选择与毛滂等人统一战线,坚持这次的解试过程中,阅卷无疏漏、规则无用错、评分无用错,因此,结果也不容置疑。

在手下人的暗示下,张盛富倒是也帮着寻了些人来,提供了一些关于毛滂的所谓黑状,只是这些栽赃也好、揭发也罢,实在是既没力度,又没太大的价值。

刘惟简陷入了僵局之中。

是不是就此拿着“查无实证、一无所获”的结果回京复命?

刘惟简在犹豫中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回去的最佳时机。

在京城,高太后想直接褫夺秦刚解元的旨意刚被传出后,众官哗然。一开始中书舍人就明显看出这是乱命,毫不客气地封诏予以拒绝,但想着给太后保留着脸面,并没有对外透露内容。

但想不到在高邮县衙出了猪队友,反而却将这样的消息传回了京城。

立即便有蜀党一派的御史上书反击,更有胆大的人直接责问太后此次派出内廷钦差的合法性,还有人直接弹劾几位宰执疏于职守,导致乱命而出。

再接下来,士林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便开始出大问题了。

这可不是车盖亭诗案,那个案子里,你太皇太后处理的是前宰相,大家都明白诗歌里的文字问题都只是借口,这本身就是朝堂高处的激烈斗争,有什么你死我活的都属正常。

但这次却是一次普通的解试,堂堂的当朝太后,却要对一个小小的地方士子打杀,朝廷的尊严可不是这样子来践踏的。

虽然,最终大家不能公然站出来指责高太后的昏庸与糊涂,但是大骂宦官的无礼无耻是完全可以的嘛。

而且,大家还听说,在这阉人的污辱之下,年轻的高邮士子居然在他面前愤然辞官了!

在大宋,有两件事绝对完全政治正确的,其中一件是骂宦官!另一件是辞官!结果,这次两件事都连在了一起!

全天下的读书人,倾其一生努力,不就为了货卖帝王家,谋得生前身后名。秦刚以不过年近十八的年龄,已得到了从八品之官位。之前是如何地惹人眼热,这次的辞官就有多么地令人同情。

士人重名声、崇气节,不忍被阉人之面斥而辱已,愤然辞去官职——对!事实真相定然是如此!

最先是扬州学子愤而聚之,上书至扬州的淮南东路衙门,要求驱逐阉贼,恢复秦刚的官位。

然后此消息传到高邮,菱川书院的学生便炸了。此事发生在本地,又是自己书院的教授受到欺辱,难道就要坐由外乡的学子帮助自己老师出头吗?

在羞愤之余,菱川书院的学生聚集起来,从临泽出发,前往高邮城里请愿抗议。

一路之上,逢镇便会停下宣讲一场,很快就能聚起当地的一些读书人,等最后走至高邮城里之时,出发的二三十人,已经聚集成了两百多人。

大家群情激愤,把县衙大门围得水泄不通,高声要求钦差出面与大家对质,责问为何夺走秦刚官职?为何否定高邮解试成绩?为何定罪《少年华夏说》一文?

因为来的都是学生士子,里面甚至还有一些往年通过解试的贡士,县衙门口的一帮衙役显然是畏手畏脚,不敢多动,只能死死地守住大门,以不让他们冲进去为底线。

刘惟简虽然是上过战场的宦官,但那时身边都有军队士兵,哪像这次也就两三个随身的小黄门。

同时,他更害怕这帮年轻气盛的读书人冲动后乱来,赶紧叫知县调人保护。

夏归厚赶来,苦着脸说手头的衙役全都派出来,也不过二三十人,要应付这么多的学生,必须要让知军下令调动厢兵啊。

刘惟简想想自己到来的第一天,就已下令让知军、军判停职反省待命,此时再去求救,岂非是自取其辱么。

思前想后,刘总管把心一横,这些破事自己管不了了,还是小命要紧,立即收拾了东西,让夏归厚安排了几人护送自己从后门离开,片刻不敢停留,立即从北门逃离高邮,一路向北回去了。

不久之后,有胆大的学生翻墙进去查看,出来通报说钦差一行已经逃走了,人群中立刻迸发出胜利的欢呼声。

领头组织的学生商量了一下,便共同执笔上书一封,请夏知县代为呈给朝廷,表达了高邮学子要求惩治朝中奸滑小人、恢复士子秦刚官身与声誉、认可《少年华夏说》一文的价值地位等多条要求。

夏归厚只能派人出来接过文书,并好言相劝学生们离去。

获得胜利的学生们,哪肯就此罢休,便开始在城中游行,庆祝这次斗争的胜利。

行至一半,不知由谁开始带头,高声诵起《少年华夏说》之文,一时间,朗朗之声,响彻了整个高邮城。

最终,毛滂还是带着随从与调集而来的军士出面了,在南门附近,截住了游行的学生。

“各位学生,我是知军毛滂,大家请听我说几句。”毛滂站在高处,大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