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开 言出法随(1 / 2)

糜汉 酱油拌历史 1056 字 20天前

周鲂从皇宫中出来后,很快就回到了府中。

回到府内的第一件事,周鲂便是让家中下人收拾行装。

周鲂出身江东名门,他府内的下人多少也有点见识。

周府下人在见到周鲂手中的节杖后,便隐约猜出了周鲂让他们收拾行装的用意为何。

当下人们去为出行事宜做准备时,听到消息的周鲂妻子来到了周鲂身前。

在孙权执掌江东早期,孙权重用的大多是淮泗士人。

那时江东部分士人为了在江东谋取高位,通常会主动与南渡的淮泗士族通婚,以求让孙权对自己放心。

周鲂的婚事,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

周鲂联姻的对象不是旁人,正是张昭的一位族女。

张氏知书达理,她并未过多询问周鲂的去向。

贴心的她,只是默默帮周鲂整理着一些不方便见人的事物。

例如一些来自西方的书信。

身为周鲂的妻子,张氏的未来早与周鲂深深捆绑在一起。

而几乎日夜都与周鲂在一起的张氏,自然不难察觉出周鲂与糜旸之间的一些牵扯。

在察觉出一些端倪后,哪怕知晓那些事算的上大逆不道,但张氏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曾点破过。

身为人妻,张氏知道她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无条件支持她的丈夫。

可在四下无人之时,从周鲂口中得知他要前往永安时,张氏脸上还是流露出了一些担忧之色。

或许旁人会以为张氏是在担忧周鲂途中有危险,可周鲂却知道他的妻子在担心什么。

随后周鲂来到张氏身旁宽慰道:

“勿忧,吾此去是为周氏百年荣耀,冒点风险是正常的。”

张氏听懂了周鲂的未说之意。

在周鲂的心中,周氏的百年荣耀并不寄托在孙权身上。

也许是周鲂的宽慰起到了效果,张氏在将《史记》放入行囊中后,便点了点头默默离去。

张氏记得近来周鲂,总是喜欢翻阅这本书。

看着张氏离去的背影,周鲂心中发出了叹息。

张氏的担忧,他不是不知。

周鲂知道别看他现在在孙权那里圣眷正浓,可一旦被孙权知晓他与糜旸之间的关系,那么周氏顷刻间会迎来族灭的下场。

可以说在从长安回来后,周鲂在每日夜间,几乎就没睡过一个好觉。

不过事到如今,他与糜旸之间的牵扯越来越深,他已然没有其他选择。

在半开的行囊中,周鲂看到了张氏专门为他准备的《史记》。

张氏的贴心让周鲂脸上露出笑意。

可张氏并不知道,周鲂近来在《史记》内多次翻阅的是谁的列传。

那人叫郭开!

《史记》内对郭开的描述并不多,可在周鲂看来,就是那不多的描述却让他受益匪浅。

一想到有前辈的事迹可以借鉴,周鲂心中的不安就少了许多。

希望将来吕岱不要怪自己。

豫章郡,海昏县城外。

先一步率军抵达海昏的彭绮,今日正在城外焦急的等待着。

“斥候回来了吗?

丁将军确认是今日到达?”

彭绮再一次问起了身旁的心腹。

从彭绮的问话中可知,彭绮在焦急等待的人正是丁奉。

之前彭绮率军攻占建昌县后,便立即派人前去联络丁奉。

彭绮本想着待得到丁奉的同意后,他就可以率军与丁奉合兵一处。

可后来丁奉的回讯,却让彭绮心中有些不安。

丁奉没有马上同意他双方合兵的请求。

丁奉认为数万山越兵对豫章地形熟悉,加之声势浩大,可先一步朝着海昏进发。

这样可以让豫章诸县反应不及,可能会收到奇效。

丁奉的判断是正确的,当彭绮按照丁奉的命令行事后,豫章诸县震恐,大多望风而降。

可彭绮心中却始终怀抱着几分不安。

彭绮知道丁奉不先急着合兵的用意,然彭绮当贼寇当久了,心中总是会有着自疑的情绪。

彭绮担心丁奉只是单纯的利用他。

丁奉不着急与他合兵,可以说是为大局考虑,也可以说是对他不放心。

为了打消内心的忧虑,彭绮在攻占海昏后,就一直写信请求丁奉与他合兵。

好在这次的请求,很快得到了丁奉的同意。

按照之前斥候的回报,丁奉应该就在今日率军抵达海昏才是。

可一大早就等在城外的彭绮,却迟迟不见汉军的身影。

不见到汉军,彭绮的内心是无法安定的。

彭绮为何这么渴望与丁奉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