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平衡(2 / 3)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477 字 2个月前

终才能将围城的辽军彻底击退。”秦刚此时说出来的情况,竟然是比堂中众人所掌握的情况还要详细得多。

“这渤海人既然如此骁勇善战,但为何在之后的两战中又失利了呢?”赵煦饶有兴趣地问道。

“因为渤海人后面的两场败仗,并非是败于契丹兵,而是败在了女真兵的手上!”秦刚不紧不慢地说道。

“女真兵?朕亦听说过这名字,他们不也是辽人么?”

“正是,这辽人以契丹人为主,但亦有奚人、室韦人、女真人等等,而女真人还有多个不同部落,辽东为熟女真,辽北则多为生女真。”秦刚此时所讲的,既有这殿中宰辅们知道的,也有他们所初次听说的,“女真人极为凶猛好战,但是他们大多只愿意为了自己部族的利益而战。所以在进攻穆州与保州的战斗中,辽军动用的既非是自己最精锐的宫分军,也不会是这些各地分散的女真兵。不过,渤海人在向北试图扩大自己的控制地域时,则非常不幸地进入到了女真部落的势力范围,尤其是遇上了更加凶猛的辽北生女真,这才是他们后面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渤海人的主动进攻需要大批的战马,而无论是我们大宋、还是高丽,给他们的支援,主要只能是军粮与武器盔甲,战马的不足也是导致他们野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那么,依着徐之的观点,渤海人的战斗力应该还是足以与辽人相抗的了?”章惇明白,在对于渤海人的话题上,秦刚的观点相当有份量。

“至少从守城战的实力来看,足以相抗!”

“既然如此,对于渤海人此次的进一步求援,我朝则应该给予充分满足才是!”既然听到了这样的支持观点,章惇便再一次表明自己的观点。

曾布这次倒也无法再出言反驳了。

“章相,下官却有一浅见想多说几句。”秦刚再度开口,“假如有这么一种可能,渤海人在我们的支持下,最终强大了起来,不仅占据了辽东,甚至还能进一步替代契丹人,成为北方霸主的话。当然,下官就是这么一个假设,各位相公认为,那时的渤海国,对于我们大宋,到底算是福?还是祸呢?”

其实秦刚的这个假设,真正想推导出的对象,应该是对于历史惯性下必然会崛起的女真人。只是此时为时尚早,除他之外,所有人对于女真的概念几乎没有,反而不如现在趁势举出的渤海人例子更有可评判依据。

一向只在意自己能不能与章惇唱反调的曾布,却率先从秦刚的这个设问中发现了自己的发言价值。他立即一拱手,站出来对着赵煦说:“启禀陛下,当初朝堂商议,同意扶植渤海人,想要对付的其实并非只是单纯的辽人,而应该是千百年来,一直悬于中原头顶上的所有北方威胁。秦徐之的设问,恰恰就是在提醒大家,驱虎吞狼是一条好计,但是也必须要作好预防:如何能够对付得了‘吞了狼’之后更为可怕的虎!”

应该说:党争的力量是无穷的!

你们不是一直吐槽说整个大宋就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北方的真正局势吗?可是曾布刚才的这段话不就是说得极为精彩吗?其判断也极为透彻、从中显示出来的眼光更是非常深远!

其实,精彩也好、透彻也罢、深远也不论,都只是表象,曾布也并不是真正听明白了秦刚的用意。他只不过是预设了“一定要反驳章惇观点”的这个立场,然后以其绝对聪明的头脑迅速地组织出一切可以用来佐证的理由。

也就是说:他不过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只是这样的反对观点,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正常地揭示了大宋面对北方威胁的最恰当态度。

这一论述的逻辑相对严密且完整,包括章惇在内的众人竟然一下子无言以反驳。

蔡京则眼珠一转,出来打个圆场道:“徐之之意,也是打个比方,渤海人的当前困境,还是在于能不能守得住自己的地方,制辽尚有较大的难度,又何谈得灭辽呢?无非只是提醒我们时时要小心罢了。”

秦刚自然明白不可能这么简单地就能扭转整个朝堂的观念,而且关于渤海人的实力,即使是全力扶持,基本也不太可能推翻辽国的统治。

而他只不过只是想借当前的这个机会,提醒所有的宰辅,在以后也要实施类似的“驱虎吞狼”战术时,至少也要有曾布当前的这种认识能力。从而为未来的事件,埋下一个有可能的思考小种子,至于何时会发芽、能不能生芽等等,只能以后再说了。

“蔡承旨所言甚是。只是秦刚习惯于预事在先,对于资助渤海人一事上,坚持适可而止、顺势而为的原则。宋辽和平的平衡非常不容易,轻易不能去打破它!”

秦刚强调宋辽和平的平衡,是因为他深知一旦打破这个平衡,就会出现更加可怕而难以控制的北方新威胁。

而朝中大多数的宰辅们认同这个平衡理念的原因,只不过是单纯地畏惧与辽人对战而已。

赵煦哪怕是再有雄心壮志,在此时也是根本没有做好与辽人直接对战的准备,自然对于秦刚的这个和平及平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