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掌控(2 / 3)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635 字 2个月前

甚至再踏上一只脚,结果又能如何呢?

而他自己,可能都不敢预测十年,哪怕就只是想想五年之后,是否还能把得住当朝独相的这个位置,他都已经不敢保持有信心。更不要是当今天的少年天子已经逐渐成熟,正在不时地表现出自己会有自己想法的种种迹象。

“此时此景,老夫不禁想起了当年与徐之在宿州码头初遇时所听到的那句,‘伤心熙元经行处,律条万言皆做了土。兴,百姓苦;废,百姓苦。’以此词句可证,徐之也应是站在同情新法、赞同新法的立场!只是何苦非要走到新党的对立之面呢?”章惇毕竟经验老到,示好不见效,那就换一招忆旧。

“新法是新法,新党是新党而已。”秦刚直接回答道,“章相既然能够记得下官的这句浅陋词句,那更应记得下官当年所说的另一句话——‘百姓虽不能治天下,但却足以评定士大夫治天下的得失。’因此,秦刚自为官以来,行事为人,一非以党派为标准、二非以师承为局限。唯有知晓:凡百姓爱之喜之,即为我大宋官员应该行之为之。”

章惇此时听来,再想想:秦刚无论是在两浙路所推行的青苗法,还是在陕西所推的保马法,其名虽然都是出自于新法之名,但实际都有了他在内在细节之处的诸多改良。而实际效果,也是大大优于原先来的新法。当时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的解释是:各地皆有各地的具体情况,新法要想推行下去,必须要根据各地实情以作具体调整。

其实他章惇也非食古不化之徒。

绍圣之初,他高举起了王安石的变法大旗后,也并非凡事都要一字一句地奉王安石的话为金科玉律。反倒是在这里被蔡卞钻了个空子,先将王安石奉为圣人,再因为其女婿,又以王学衣钵传人之名义,与其竞争新党领袖的地位。

说到底,章惇还是相对更加认同于秦刚的这种改良主义的思路,也是希望自己所领导的这场绍圣绍述的变法运动,真正完成对于心中政治目标的最终实现。

“百姓评定一说,听之成理,但也未必可靠。百姓多愚昧,又易被奸猾小人蛊惑煽动,不可为评判评价的依靠。”章惇皱了皱眉头,指出了这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秦刚笑了笑,这时的士人多是这般认知,倒也没有必要去费心辩驳,只是随口说道:“百姓被蛊惑煽动,多半自己吃苦。士人官员又何尝不会被蛊惑煽动?只是到时吃苦的,却又是天下之百姓!”

章惇只觉得眼前的这位年轻人甚至是奇特。

自从与他交谈以来,似乎没有一句是顺着自己的心意所讲,但却又发现这些话语恰似犀利的刀剑,句句却是戳中了自己平日里百思不解的诸事症结,让他又不由地为之而反思。

譬如方才这句“士人官员又何尝不会被蛊惑煽动”,元祐年间的种种荒唐之事历历在目,难道说,一切都只有高太后那个昏庸的老太婆作主,一切又仅仅只是司马光、吕公著等等旧党领袖的肆意妄为吗?

满朝文武,天下官吏,如果不是一杆子全部扫进旧党余孽的箩筐里,那么也就只能把他们都列入到“被蛊惑煽动”的那帮人的范畴之列了。

“老夫对徐之的学术承袭一直甚为好奇。按理说,你既为少游之弟子,自然应从其才学、继其衣钵。然而你之言行处事,却多有果决之气,却少因循守旧之风。所以,老夫时时便有怀疑,徐之的身后,莫非另有高人指点?”章惇此时话锋一转,发出了一句特别的疑问。

秦刚闻听,却是一拱手道:“下官出身微末,幸得恩师家族收留,以研习恩师旧作为始,此事在家乡人皆知之。入京之后,便得其亲自悉心指导,学业承袭一事,无甚可疑之点。若说差异。正如恩师少游师从苏公,苏公作词便是‘大江东去’,恩师起句却是‘山抹微云’,其异大矣,唯真情入字为共识耳!”

章惇却正色道:“徐之你莫拿诗词风格之事诓解,此理老夫自然知晓。可是实观尔所行,无论是在两浙、还是在陕西,包括在这河北沧州,你这几年的施政的手法、主旨及方向,却与这旧党的思路、想法并无分毫关系,反而却与我新法多有吻合、相配。所以,老夫倒也真是搞不明白你的政治立场了!

“所以,立场、身份到底应该由谁来定呢?”秦刚顺势便把问题抛给了章惇,“如果交由权势而定,那么章相公如今一言九鼎,左右台院谏议大权,自然一言便可定之,又何必再问下官。而若由其言行而定,则万事皆有眼见,事实便可给出结果,又何必为此烦心?”

“好好好,你要说事实,老夫便就与你论事实!那从事实来看,莫非徐之到了今日也不肯承认自己也实为我新党一员的事实否?”

秦刚此时大约明白了章惇的想法:党同伐异的原则,他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但是对秦刚的拉拢,则寄希望于对他真实身份的重新认定:

比如,他会不会是一个包裹着旧党外衣的新党官员呢?至少章惇现在就是想要这样子来说服自己、进而希望与秦刚实现合作。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