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三重喜(2 / 3)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458 字 2个月前

着把这一点提出来作为理由,也是对于自己在这件事上被弟弟蔡京抢了风头而表示不满吧!

只是蔡卞的这一点却是触犯了龙鳞——受宝大典可是赵煦的功绩象征。

别的事可忍,此时的赵煦玉玺已受、年号也改,又怎么能够容忍有人影射他在受宝大典上花费了太多的、甚至是不必要花费的钱呢?

再说,青唐之战的前因后果,早有他现在派出去的心腹走马童贯回来汇报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心里早已经有了定论。

于是,赵煦采纳了章惇的出兵青唐的提议,不过却驳回了章惇所提出的让王愍与王赡领兵的建议,而是改用了王厚与赵驷。

最终,王厚仅率两万军队,历时也只花了一个月,而在此次征战中的耗用,也仅为平时作战一半不到,竟然就奇迹般地收复了青唐三州之地。

八月三十,大朝会上,赵煦坐在宝座之上,看着宰相章惇率领百官,对于天子力主、收复青唐一事,又升殿贺。而此时,则由知枢密院曾布代表宣答,并当堂作出对于此番作战的西军将领的一应封赏。

赵煦此时的心里想起的,却是当时秦刚曾与他讲授的“太极推手”的用力要诀。

这时的他,不仅仅有了平时在宫中与宦官侍卫之间进行身体锻炼时的切磋体会,更是能够实实在在地朝堂中,与众位权臣之间的交锋中多次得到了成功运用:尤其是对于之前他曾有点畏惧的那个身材高大、面色严厉的宰相。

而对于童贯的表现,他则更加地满意。

这个高大威猛的宦官,却总是有着旁人所不具备的细心与独特的眼光,每一回为自己办的事情总是能够显得那么地妥帖与到位。

春节前原本只是派他去高邮给秦刚宣旨降恩,顺便让他问一问青唐的策略,却想不到回来汇报的时候,这个童贯竟然讲得条理十分清晰、层次更是分明。

于是,在朝堂上正为西北战略而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派了童贯去西北负责走马承受的活计。

而童贯从那里搜集而来的孙路与王赡之间的矛盾,恰恰成为了他从章惇手中缴回出兵战略指挥权的最好的理由。

而与曾布斗得不可开交的章惇,为了获取皇帝在这件事上对自己的支持,也就只能乖乖地接受赵煦所临时指派的正副统军以及监军的名单。

此战,不仅让王厚重回大宋名将之列,更是让童贯一举跻身大珰、巨珰之列。

至少在赵煦的心中,这童贯不论是事先所联络布局的西北商人助力军资运输一策、还是在战斗中能够与军中大将处好关系、还能在战后事无巨细地向其汇报清楚所有的细节。这样的优秀监军,他恨不得在所有出征的大军将帅身边都能安排一位。

至于这次对于童贯的景福殿使的封赏,众位大臣都没说什么,他自己也不会觉得有多过份。朝臣们的封赏,可能还会有着吏部、政事堂的诸多成例限制,而对于宦官的封赏,则只需看他这位天子的心情而定。

历史上为何会有那么多的皇帝去宠幸宦官?哪怕是到了明清时代,就算是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圣贤忠言都在不断强调各种宦官乱政的故事弊病,而权阉现象却依旧是层出不穷。

其实不能说那些皇帝太天真或太任性,重用宦官的皇帝,一般都是身边有着其它在他看来更为严重的威胁。比如说权臣!

在皇帝眼里,权臣可比权阉可怕多了。权臣往往不会是一个人,他的身边与身后往往都会有一批的代言人、一众的党羽与随众。

所以,一个权臣一旦形成,他会有整个官僚系统为他作支撑。从根子上讲,他们嘴里声称自己头上的官帽、手里的权势,都是皇上给的,实际他们的心底却未必这样认为:

有人会认为这都是自己的个人努力与奋斗得来;

有人会认为是自己的站队与抱团结党而得来的;

还有的人会认为这应该是上天的垂悯与命运的顾眷。

因此,对于权臣,皇上是缺乏足够的制约与控制力的。

再加上,有着南北朝到五代时的太多的权臣最终迈出了关键的“黄袍加身”那一步,进而便是改朝换代的出现。所以每一个皇帝都十分警惕,并且明白:权臣一旦能够形成,其背后的风险与威胁是相当地可怕。

甚至,就算权臣没有野心,但他会有更有野心的儿子、孙子。

而权阉呢,则不必太过于担心。首先,宦官先天性地不同于常人,他们身体残缺,从事的又是服侍人的活,所以,权阉即使是有了权,却从根子上改变不了他们毕竟是奴婢身份的事实。而且,权阉的一切,则真正地全总都来自于皇帝。所以,他们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们都会是皇权的最大维护者。

单纯地告诉皇帝,宦官很危险,他会非常警惕地看看你道:

“那你说,谁不危险?你不危险吗?喝水不危险吗?喝水会得尿结石!吃肉不危险吗?吃肉还容易高胆固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