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弊夏之略(3 / 4)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339 字 3个月前

原因就在于,大宋一朝,几乎没有人懂得根本性的货币理论,相当于宋朝廷白白做了一个冤大头,在卖力地给宋辽夏三国做铸钱工,却并未想透“铸币权”可以产生哪些收益?又可以从中赚取到什么样的利益?

秦刚觉得,在尚未能够接触到铸币权及其政策的时候,与官员们争论这个问题为时过早,所以他也就非常简单地指出:“我大宋铸钱皆有钱息产生,换而言之,铸钱越多越有收益。只是市中存钱一多,则担心货贱,但是,这些年来,我大宋铸钱年年增加,但却不担心呢?无非就是对辽的榷场交易吸走了多铸的钱嘛!”

“如果进入北辽的铜钱返回来,是不是就会有大问题了呢?”此话题甚是引人,孙路抓住一点追究其根。

“铜钱是如何进入北辽的?当然是我们的商品好,商品多,辽人需要宋货远超于宋人需要辽货。所以,这种情况不改变,铜钱就不可能返回我朝。对夏也是如此,甚至,我们只要用心经营,就可以将辽人、夏人的原始商品,以低价收购进来,然后将再加工成高利润商品,再高价卖给他们。长此以往,财富流转,便成大势也!”拥有先进生产力的国家对于发展落后国家的经济掠夺,便就是这个原理。

“老夫再有一问,这西夏、北辽之国也不乏会有能臣志士,通过边贸,他们会不会也能学习到先进技术与你所说的这些高价值商品生产呢?”孙路提出了他的新问题。

“能!但何惧也?!我大宋二十五路之地,超万万之民口,纵不说这京畿、江淮之风流人物,就算是关西六路,官吏精英,有我华夏之熠熠文明,岂有被其西狄蛮酋所超越之理?”秦刚所说的这便是无可辩驳的至真之理了。你一个大学生,结果被学习你的小学生给超越了,那还能怎么说呢?

“徐之果然是少年英才,一席话令老夫茅塞顿开!”孙路由衷地赞叹道,“此略若是能够获朝堂批复,诏令这西北诸路统一施行,岂不效果更佳?难道……是朝堂的诸位相公并不认可?”

秦刚摇摇头道:“此略不可到朝堂上说。”

“这是为何?”孙路正脱口问出后,转而立即自悟,先不说朝堂上的顽固卫道士们遍地行走,一旦听闻后会有多少官员跳出来指责此策阴险,就算是如今新党当权,好大喜功,勉强通过此策,就宋朝这种毫无保密观念的朝廷,指不定消息早就已经传到西夏王宫之中,一旦对方来使质问,便成进退两难之尴尬状态。

秦刚非常诚恳地说道:“所以此‘疲夏之略’,非朝堂间的堂堂国略,乃地方官员心中的行事标准,吾与章老经略讲完后,他便嘱咐,此策可以私下交流、可以一城一地而施行,虽无举朝通力推行之良效,但却少去了如种党同伐异之争论、纷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穿石,边患可解也!”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路十分感慨地说道,“西北之地有柳花、华夏二人,实乃六路五十万生民之幸事。孙某不敢尽数代表,谨代环庆路下五州之军民,谢过指点之恩。并愿共施此‘疲夏良策’,以卫我大宋之铁壁江山!”

秦刚与章楶对视一笑,转而对孙路谢道:“正如秦刚前面所言,此策唯我等认可者全力施行,一州便就有一州之效,一路方可有一路之功。孙经略深名大义,所见略同,实是幸事。接下来,秦刚便会以提举天下学政使之名义,再访其它各路,如有同道者,皆邀入其行。”

“甚好甚好!”孙路拍掌喜道。

当晚,秦刚便在环州衙门设宴款待两位老经略,席间更是拿出已经珍藏数月的西凤醇美酒招待,并言此酒便是对夏贸易中的重要拳头产品之一,不仅其中利润之高、吸金能力之强、甚至就以王公贵族饮之而腐败之功效,皆可占为首位。

此宴又叫了赵驷、胡衍、李纲、黄友等人作陪。

在京城的后几日,在章楶的举荐及表功之下,赵驷因劝降彙驼寨、攻占韦州等诸功累算,由原先从八品的东头供奉官,越过大使臣,擢为供备库副使,虽是诸司官的最末一级,但也已经到了从七品。差遣升为环庆路兵马副都监,算得上路一级的领兵大将了。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秦刚入西北之前与赵驷所商量的,实际上在保安军时,他就先以合作的名义,将绿曲亲卫营里的骨干安排进入了刘延庆的顺宁寨中,同时也在之后新任知保安军李沂的请求下,在保安军禁军中留任了一些将士,之后在多次战功之下都有提拔。

此次,同样会有更多绿曲亲卫营的骨干,凭借军功,进入到了环庆路禁军里的各级都虞候、甚至是指挥使之列。

正是因为赵驷的参加,秦刚也向两位老经略提到:眼下虽然宋夏两国总体进入了和平,但远远未到马放南山的阶段,以西夏人一贯的劣性,必然还会时不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小规模军事骚扰或冲突。

对于这种情况,外交抗议太低效,最好的应对就是以双倍的烈度与力度打回去!掌控的标准就交给赵驷他们这些武将好了。

“如此做法,朝廷一旦问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