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谁怕(2 / 4)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684 字 2个月前

一些经验,他已经隐约感到,这次南下,杭州未必就是他将要被贬的终点。所以,他正考虑着在去杭州的路上,正好经过高邮,便与母亲戚氏顺路再一同回高邮秦家庄作一次探亲。

而朝华则要求陪着他一起去杭州,秦观暂时默许了。

对于秦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要安排给胡衍的。因此,他与胡衍整整密谈了一夜,却是没有叫秦湛来听。

虽然秦刚出发的时间并不是十分着急,但是吏部对秦观的离京贬任却是催促得要紧,只是提说杭州的判官之职空闲多日,要求他尽快启程。

所以便将一起离京的时间定在了五月初十。

在确定好一切之后,秦刚便修书四封,分别是寄给自己的父亲小妹,还有秦规、乔襄文以及赵四,告诉他们自己这一行从京城出发以及计划到达高邮的时间。

除了赵四以外,自然不会提到秦观的受贬与京城局势的变化的情况。

而之所以会告诉赵四实情,全是因为秦刚隐藏于内心的一些额外担心,当然也有对于赵四的足够信任。

经过章惇和蔡京的连番催促下,赵挺之终于拿出了他的阶段性成果,他带领几人,费尽了十几个夜晚的忙碌,从《神宗实录》中查出了一千多条的各种涉嫌诋毁先帝、虚假编造的地方。

蔡京对这样的成果自然是喜出望外。

在他的部署安排之下,次日上朝时就开始发难,攻击国史院中以黄庭坚为首的一众旧党官员,犯了讪毁之罪。

秦观只是从八品,并没有上朝的资格,所以,此时能够站在朝堂上的只有黄庭坚,他在听了赵挺之的弹劾奏章之后,却是没有慌乱,而是直接出列提出质疑,请求当廷质对。

蔡京自然是叫出赵挺之出马,这两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按理说,赵挺之也是做过御史的人,对于朝堂辩论的基本技巧是不在话下。

只是这一次,大家此时辩论的主题却是《神宗实录》书中的内容,所以赵挺之是东拉西凑、牵强附会找出来的一些问题,在黄庭坚的眼里,几乎就是无事生非、鸡蛋里挑骨头。

黄庭坚本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大家,对于大量的资料内容都是博闻强记,《神宗实录》里的许多内容都是他烂熟于胸的东西。所以,在当廷质对中就出现了极其讽刺的画面:

赵挺之质问一句,黄庭坚便由此侃侃而谈,句句反驳到底;

黄庭坚反问一句,赵挺之这边却是需要东翻西找、左右商量半天才嗯啊应付;

结果双方唇枪舌剑了一个时辰,赵挺之找出来的几十个问题,竟然是一个也没有能够完完全全地落实。御座上的赵煦的脸色已经完全黑到底了。

章惇一见情况不对,赶紧出列道:“已近午时,臣等不敢影响了陛下进膳的时间,这关于《神宗实录》之案的详细质对事宜,不如放于朝会之后,另行继续为好。”

宰相如此一说,殿中的其他重臣也便齐道告退之声。

赵煦自然是不愿让荒唐的闹剧持续,也就顺势应道:“便依卿奏,退朝。”

出师不利的赵挺之看到,蔡京在经过自己身边时,非常不满意地冷哼了一声。再抬头,便是黄庭坚充满嘲弄的眼神。

蔡京在回去的路上就明白了出问题的原因,这赵挺之太想要为自己复仇了,所以这种复仇的欲望遮挡了对于旧党进行综合攻击的战略思路,所以,他在一上来时就盯着战斗力最强的黄庭坚下手,结果当然是没有例外地遇上了硬茬。

其实最近眼盯着《神宗实录》的人不少,记得有个叫刘拯的御史也参过一本。

之前蔡京也只是因为赵挺之是在他一入京时就来投靠,想着就把机会多给他,却想不到最后的事情竟然办得如此差劲。

“回去叫赵挺之歇歇算了,这件事还是交给刘拯去办吧!”

秦观离京的日子已近,留在京城的诸位苏门中人都商议着最后再聚一次。

地方就安排在了秦刚在麦秸巷的家中。

晁补之、黄庭坚、张耒、陈师道、李格非等人都一应到齐,甚至上次秦观收徒时,因事外出而未到的李廌也来了。

当然,自然也少不了李清照这样一个无席不缺的当世社交大牛。

只是这次,秦观已经要先行一步离京,而朝堂上赵挺之对黄庭坚的攻击也已开始,其他众人估计自己也都难以幸免,席间的气氛难免会有些压抑。

“来来来,少游此去的杭州可是一个好地方。”晁补之作为师兄还是要带一下气氛的,“想来我少年时期便随家父在杭州生活,也正是因此才在杭州第一次见到了老师。!”

晁补之说的是他十七岁时的事情,其父亲任杭州新城令,而当时苏轼正好是首次在杭州任通判。

只是此时,他们的老师却已经从定州被贬往险恶的岭南英州,众人想起这事,不由地心情又是一沉。

最后还是秦刚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