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322无耻的士大夫群体(1 / 4)

第322章322无耻的士大夫群体

一切都能说的通了。

愿不得崇祯他会选择在煤山上吊。

身为一个皇帝,他手中连忠于自己的一支军队都没有。

至少护卫着他跑回南京苟延残喘也行。

有一支军队在手,朱元璋就不相信有刀子在手,江南地区还收不上税收来。

只要有一支忠于皇帝的人马在手,也用不着太多,一万人。

有钱有粮有人,天下何处去不得?

朱元璋觉得至少不会输的那么难看。

依照明末的状态,大明可以在南方积蓄力量,收拢人心,整训备战。

坐看李自成与女真鞑子之间的战事,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再做判断是怎么拉拢一方或者怎么打另一方。

绝不能同时两面作战,这对于大明是不利的。

朱元璋又摇头,依照崇祯如此沉溺于公文被

就算是一支忠于皇帝的军队交到他的手中,也许只是晚死一会罢了。

还得带着一万忠于他的士卒一起死。

万历晚期,东林党人的政治影响力开始显现。

他们在诸多重大朝政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由于当时政坛,只有东林党人形成自己的基本政治理念。

别的派别都是在攘权夺势动机支配下,搞实用主义权术、机会主义政治。

相形之下,东林党人看起来似乎就很原则、很执著、很不顺从、很理想主义,总扮演现实的批评者和反对派。

这让万历备感恼火,严厉加以打压,反过来,东林党人在一般读书人和民众中间,却取得良好声誉,被目为“正人”。

这声誉,乃是雄厚的政治资本。

于是随着万历死去和泰昌即位,东林党人遂得成为主流派。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初东林党人从维护“国本”的立场出发,坚定支持太子,阻挠万历偏私郑贵妃及福王。

现在太子熬出头,当然要对东林党人表示信赖。

他开始重用东林党人,虽然在位仅一月便遽尔病殒,但指定的顾命大臣中,东林党人占有相当的比例。

“移宫案”中,也正是有赖这些人,朱由校才脱离李选侍控制,实现权力平稳过渡。

东林党人竭力维护太子父子,反抗郑贵妃,并攻击其他政治势力。

从而在天启之初,形成了东林党人布列朝廷,控制朝政的局面。

出于这种关系,刚刚做皇帝的天启帝与东林党人之间,不但没有龃龉,反而深为倚重。

即所谓的众正盈朝的局面出现了。

但是“蜜月”是短暂的,天启帝迟早要跟东林党人翻脸。

就是因为东林党人以“正人”自居,试图在政治实践中,用“公”坚持他们从思想理论上认明了的一些理念。

反观天启帝,年纪轻轻当上了皇帝,自然用“私”字当头去理解、运用和支配权力。

二者之间,一定会有抵触,一定将爆发矛盾。

诸如天启发现没钱了,想法子搞钱。

可毕竟大明朝廷内外都众正盈朝了。

大家都讲道德,讲钱这种俗气的东西做什么?

于是东林党趁着扶持泰昌、天启二帝上位,获得权力后,开始把控重要地方权力。

但是因为万历三大征,以及萨尔浒战事失利,增强防御力量的费用。

修缮大运河,加固长城某些地方,重建被火焚毁的几座宫殿。

总之张居正囤积下来的银两被消耗一空,但万历仍旧不满足,经常挪用国库,以至于天启上位后,没多少钱了,想要修三大殿都没钱。

东林党这帮人代表了江浙商人以及地主豪强的利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想法子为朝廷筹集银子,反倒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开始取消或者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赋税。

使得大明的税手来源更加单一,主要是依赖于普通农民。

越有钱的人越用不着上税。

越没钱的越得狠狠的被收税!

再加上当时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大量农民破产,形成了不少的流民。

浙江、福建、南京、山东均有大规模的暴动。

直到陕西澄县饥民暴动,才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朱标紧皱着眉头,果然这些什么党派都是打着为朝廷做事的口号,实际上是往自己怀里搜刮银子,捞取好处。

从明初是这样,到了明末依旧没有改变。

大明亡了,他们还可以去当别的朝代的臣子嘛。

“爹,大明末期怎么如此多灾多难?”

朱标瞧着许多地方都被火烧、大地震。

南直隶北部黄河冲垮堤坝,淹没了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