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接官亭(1 / 2)

接官亭,顾名思义就是接待官员的地方。

上面来视察,新官来上任,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地方,用来让大家熟络。

东夷府接官亭有四个,分立东西南北。有四通八达,官运亨通之意。

潘小安他们从西边来,自然要去西城门的接官亭。

东夷府西门的接官亭,是一个八角亭。这个亭也叫武圣亭。

武圣者,乃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他出生在东吕乡,是东夷府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把他的名字当做接官亭的名字,也有祈愿祝福之意。

“谁不想像姜子牙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不想像姜子牙一样,觅封侯荫庇子孙?”

武圣亭中,摆满时鲜水果和酒水点心。

在这里吃点水果和点心先垫垫肚子。等入了府衙,读了圣旨,勘验官凭,还有盛大的接风宴席等着呐!

武圣亭外站满了各色朝服的官员。既有同知,也有通判,还有训导,教授。

这里面还有一人,是东潘县县令王乙己。

王乙己当年得了潘小安的资助,一路进京考中同进士。

只因他没有根基,迟迟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东夷府出了知县缺。他便使了银钱,谋了这个差位。

当他兴冲冲赶来上任时,才知道这是个坑,是个大坑。

东潘县是个小县。有三潘村,分别为东潘,西潘,潘家村。

这里靠近黄海,村民都在近海捕鱼,晒盐为生。日子过的并不好。

并且这里常年遭受私盐贩子和海盗的侵扰。

民风彪悍,不认官府,治理起来十分困难。

而每年的赋税,王乙己根本收缴不来。他总是排在考核的末位。

他时时被知府训斥。便是连同僚属官也看他不起。

而之所以,没有把他换走。大家也是看中了他的软弱可欺。

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人,他能做什么?

此次来武圣亭接官,他也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

要不是他的佐贰官在那里闲聊,被他听见。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东夷府要换知府了。

眼看日头渐高,天气炎热。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人,都忍不住吐槽。

这新任的知府大人,怎么还没到呢?这大热天的,难不成咱们要在这里等到中暑吗?

也有聪明机灵的,早就找了阴凉地。还有会享受的,找来仆人给打伞。

潘小安带着王大福,廖望骑马而来。却被门外的守兵拦住。

他们看潘小安他们骑着高头大马,也不敢高声训斥。

因为在这个年代,能够骑上马的,那可不是有钱就能办到的。

“今日武圣亭有重要活动。你们这些富家子,还是到别处游玩吧!”

守兵说话柔和,这和他们平日里的做派大不一样。

“大胆,大宋朝议大夫,白虎游骑将军,知东夷府驾到,还不快快让开道路。”

廖望最喜欢喊话。

潘小安听廖望喊话很有趣。这种趾高气昂的说话方式,王大福就说不来。

潘小安见他们堵着道路,不让东西人行,心中也不高兴。

廖望这一番话,倒是合了他的心意。

那守兵听闻是知府大人驾到,他仔细看看三人,实在有点不像。

这三人除了这马匹高大以外,就这穿着朴素,就这相貌年少,哪里有半点府尹的样子?

守兵拿不定主意,只能赶快去禀报。

这些守在外面的官员,一听新知府来了。哗啦一下站直了身子。

他们按照官职,品级大小,顺序向潘小安他们这边赶来。

等到看清来者是三个少年时,大家一时也都愣住了。

“这就是新任知府大人吗?这也太儿戏了吧?”

“尔等在此何为?谁是主事的,出来回话。”

廖望出身在汴梁,天然带着一点骄傲。

人群中走出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官员。

下官东夷府同知赵前程,敢问来者可是新任知府潘大人。

廖望手举圣旨,“正是”

这些人看到圣旨,齐齐跪倒,口呼万岁。然后又向潘小安行礼,“恭迎知府大人”

潘小安打眼看向这群人,见他们一个个恭敬异常,不由得哑然失笑。

他跃下黑枣马,“本官便是新任知府潘小安。劳烦众位在此等候。”

众人便赶忙回礼,“不敢,不敢。这是我等份内之事。”

潘小安走到他们中间去。

“赵大人,既然已经接到我,便把路边的摆设都撤了吧。

让南来北往的行人,赶快通行。”

赵前程便唤过手下,命令他们撤去路障,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