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章 土著死光之前帝国决不投降(3 / 4)

直活腻歪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欧洲地区的大规模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短时间内,军方更加关注的是换装了十八型步枪的外籍军团的战斗机,而这一次罗马城的战斗让军方看到了外籍军团的战斗力,也加强了帝国组建更多外籍军团,用来代替正规军执行低烈度作战任务的决心。
没有多久,承顺四十六年九月份,军务院就递交了要把现有的外籍军团,从现有的五十多万的人规模,扩充到一百万人规模的报告。
扩充的这些外籍军团,将会承担更多的藩属国驻防任务以及在非洲地区的野外作战任务,进而减少正规军的海外部署数量,压缩正规军高昂的军费,减少正规军的伤亡。
这个报告很快获得了罗志学的批准!
在罗志学看来,外籍军团到目前为止,算是比较成功的海外领地军事部署方案……成本低廉,不用担心伤亡,用土著对付土著就挺好的。
而且因为外籍军团的装备水平,是要弱于正规军两代之多……所以哪怕是外籍军团出现什么叛乱也不用担心镇压不下去。
同时外籍军团使用的十八型步枪,这玩意也是严重依赖楚国自身的工业体系……哪怕有外籍军团叛乱了,控制了某一片地区,它也不可能自行制造子弹进行补充。
只要在后勤供应上,尤其是子弹和炮弹供应上进行严格控制,那么基本不用担心外籍军团的叛乱。
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建设更多的外籍军团在海外执行作战任务,这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为了让外籍军团更加可控,罗志学也指示了军务院方面,外籍军团的武器装备,必须要落后正规军两代以上!
短时间内不考虑让外籍军团装备连发步枪……外籍军团的作战对象是土著,使用单发步枪就很充分了,用不着太好的武器装备。
火炮方面也是如此,有个早期的野战炮以及山炮还有步兵炮就够了,更先进的野战火炮以及大口径火炮就不要装备了。
同时还要限制技术兵器的数量,不能搞太多……这也是为了降低成本。
这些变化,也能够让陆军方面节省更多的军费,然后用于技术兵种的建设,比如炮兵以及骑兵还有工兵等等。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楚国人的伤亡……各种低烈度治安作战的时候,零星的伤亡是难以避免的,兴许一次性死的不多,但是架不住一年到头持续死人啊……哪怕是二十一世纪里的美军,军力上超过那些落后小国无数代,但是打治安作战的时候依旧会有一定的伤亡。
所以陆军在海外部署作战的时候,承受的伤亡压力其实不小,如今有了更多的外籍军团可以作为廉价代替品,陆军方面也能松一口气。
一百万外籍军团,将会从印度,西亚,北非,欧洲等不同的地区进行招募,然后进行训练,并以异地服役的原则进行部署。
因此未来很多年里,欧洲当地的土著们所看到的所谓楚军……其实都是外籍军团里的印度贱民士兵。
同时在印度,西亚等地区里所看到的楚军,其实是外籍军团里的欧洲白人士兵。
同时也宣布了一部分外籍军团的优惠政策,比如可以在行政领地里落户,并在服役结束后获得一定的土地,资深士官和军官退役后可以安排在行政领地里的公务工作。
当然,这些优惠政策只局限于行政领地,不包括直辖领地……
同时这些外籍士兵的服役年限都很长……楚军的正规军里,普通士兵的服役年限是四年,这是考虑到士兵训练成本以及后续大规模动员的需求,士兵服役年限不能太短,但是也不能太长。
服役时间太短,士兵培养成本高,同时战斗力也不太行……尤其是楚军是全球部署,士兵服役后在本土训练大概需要半年,然后派到海外部署的时候又得在海上漂几个月……这光是前期准备都得差不多一年时间……所以服役时间太短的话,就很难搞。
但是服役时间太长的话,就会导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时候,无法动员到足够的退伍士兵,这也很致命的。
因此在诸多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楚军施行的是四年服役时间。
但是外籍军团里的士兵服役年限要更长……最短也有十年,因为应募服役后首次签署的服役合同就是十年的。
十年后,根据双方意愿可以续约五年……整个服役时间是十五年,这个特指普通士兵,不包括外籍士官以及军官。
而楚军招募外籍士兵的时候,一般都是招募十七八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年轻士兵,他们如果正常服役的话,要到三十多岁才退役。
这一方面是保证这些外籍士兵的战斗力,另外一方面也是给这些外籍士兵一定的保障!
在土著低收入群体里,给楚国人当兵的待遇还是非常不错的,光是能吃饱饭这一点就足够他们卖命了。
伱说把他们招募过来三四年后让他们退役了,人家土著士兵自己都不乐意……
因此,楚国人的外籍军团,实际上是一支纯职业军队,里面的士兵动不动就是服役好几年的甚至十年以上的老兵。
这样的职业军队,就算不拿着更先进的武器,只拿着燧发枪,也能吊打欧洲各藩属国的普通常备军。
就和之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