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马(1 / 2)

春闺梦里人 桑吉Sengi 1681 字 9个月前

沈音停下脚步,笑道:“但凡读过几篇史书,都能找到一堆值得崇拜的人。汉之苏武诸葛,唐之刘晏杨炎,宋之荆公宗泽,本朝自然也有几位值得钦佩的人物。怎么到了廷显口中,却成了咄咄怪事?”

“苟且汲营之人,只看得到蝇头蜗角的小利,看得到酒色财气的享乐,等到年华空逝后,便往往嫉贤妒能,将其打为异端,照着人家脾性私事攻讦。”

“若是人家做了些实事,这实事又折损了他们的利益,自此便借着公事的名头,将人家斥为不忠不孝的奸臣。”

“金尚书手腕虽是铁血了些,但攒出来的银子又不曾用在自己身上,反倒全收入了国库中;平素待人或有不足,却也不曾因为属下诋毁顶撞便毁了那人的前途。称得上一句襟量宏阔,权度精明。”

“做实事何其难也?昔日金尚书在此处苦心经营,保得一方太平。如今我到了此处,自是要来追慕一番。”

“……倒是我扯远了。”沈音不再提及这位金尚书,只是道:“兴武营城也是一处险要之地,可惜近来人口少了许多。”

“昔日兴武营城有数万之众,如今人口……不提也罢。我问他们有何需要,他们只说粮米。”

“镇远关幸有廷显贤弟镇守,日渐化成金汤城池,可镇远关,也占用了太多粮米。”

“廷显应当知道,宁夏地处边陲,若是运粮,自是损耗不赀,所费时间又长。若是一定要运粮,也只能作权宜之计,不可长久为之。”

“依我愚见,还是要在此处耕田备粮。”

柳璨也道:“沈兄高见,屯粮是唯一的法子。边境粮饷来源,也不过屯田子粒、京运年例银、盐商运粮等寥寥几项。”

屯田子粒又被称作屯粮、税粮,田留,是屯田后缴纳的粮食;京运年例银即为从太仓库发出来的银。太仓库属户部,用于发放武将俸禄,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银两来源自盐引。

柳璨的神色又严肃起来:“只是……”

“只是近些年许多本该运到边境的粮食都换成了银子,”沈音接过话头:“而边境粮食难运,倘若年遇饥馑,粮价定然猛涨,军饷能够换来的粮食不够,便容易引起哗变。”

柳璨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更糟糕的是,前些年,因着户部侍郎的请求,输粮纳盐变成了输银纳盐——以往只有运粮到边境才能换来的盐引,如今运了银子来便可。输粮纳盐时,富商常在边境开垦了土地,请人在此地耕种;一旦便为输银纳盐后,这些田地便日渐荒废,边境粮食的来源,又少了重要的一宗。”

只有从官方换了盐引,富商才能经营食盐,否则便为私盐。

能得到盐引的,除了各地的藩王宗室,便只有输粮或银纳盐的富商。

如今……

沈音不由得沉沉叹气。

柳璨眼神中现出几抹深思:“沈兄对此似乎很是了解。”

沈音面上显出几分惆怅:“昔年,我被选做了庶吉士,在翰林院当过几年的差。后来奸臣当道,方士献谗,我年轻气盛,便上书弹劾,不慎惹了帝怒,被打发出了京城,来到地方去做御史。”

“做庶吉士那些年,碰到些资料,故而了解一些。”

原来这位老成得不像话的沈希声也有过年轻气盛的时候。

柳璨轻笑:“沈兄找我借兵的原因是……”

沈音兴致逐渐高涨起来:“陛下让我参赞宁夏军务,准我便宜行事。”

“我来到宁夏以后,为着尽快兴利除弊,便找了本地县志,命人找到昔日金尚书行的政令,再与如今一一比对,发现昔日金尚书疏浚的那三条渠道又被风沙淹没,昔日幸存的那两条河流,水量也少了许多。”

“若是要种粮,哪能没有河渠灌溉?我便上疏,请求借用三千兵士,并着此地的民夫,重新疏浚这几条河流。”

“陛下允许了,准我自行安排兵力。所以,我来到此处找廷显借兵。”

沈音又望向柳璨,喜形于色道:“此处屯田,有一坏一好两条消息。”

“坏消息是,河流淤塞,雨阳不和;沙遮土掩,悉成废田。”

“好消息是,因着都成了废田,屯田大半还在,不曾为权贵所侵占。”

“等河流疏浚时,便可趁机将这些田地登记造册,只等河流疏浚好了,便能直接分发耕牛、粮种,不必清量土地,打击豪强。”

屯田事关粮食,粮食事关军队稳定,军队稳定关乎边城存亡,柳璨自然很是重视。

只是此处的兵士并不多,又训练不久,兵力难以抽调……

柳璨头疼地皱起眉头:“沈兄宽限我几日,我想法子将兵力抽调一番,看看究竟能抽出多少兵士。”

“好,”沈音答得干脆:“只是,愚兄还有另一件事,想要请廷显帮忙。”

柳璨有些诧异:“沈兄请讲。”

沈音转身望着